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六支队机动中队开展综合演练 他们是扎根皖南遥望霓虹的特战精英 发布日期:2020-11-18

记者 曹飞 通讯员 张峰 鹿子舟 刘瀚泽

穿越火障、托举原木、高空索降……位于皖南山区的武警上海总队执勤第六支队机动中队演训场上,一场综合演练正在开展。

裹着布条的钢圈浇满汽油,燃起熊熊烈火。看着眼前不断蹿出的火苗,刚刚转改士官的下士史裕孝,起跑、飞跃、落地,不再有年初刚成为中队预备特战队员时的胆怯。彼时的他,总是无法克服幼时家中失火带来的恐惧,在极限体能科目中频频徘徊于及格线。“连自身的恐惧都克服不了,以后怎么上战场杀敌?”史裕孝下定决心要和自己较量一番。怕高,他就一遍一遍地攀越绳索,再从空中速降;怕火,他就主动第一个过火圈。现在的他,已经从特战“吊车尾”,成为攻坚“排头兵”。在机动中队,像史裕孝这样的“拼命三郎”不在少数,敢打必胜、永争第一也成为每一名“皖南精英”的军旅信条。

他们是永不言败的特战尖兵

因任务需要,执勤第六支队已经扎根皖南山区数十年。执勤第六支队的特战力量——机动中队特战排却很年轻。该排成立于2018年,底子薄、人才少、器材缺一度成为制约中队特战力量建设发展的现实短板。面对现实困境,中队秉着“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出成绩”的建设思路,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双管齐下。

人才短缺?那就内部造血。在中队训练室,一本本老兵留下来的训练日记吸引眼球。“2018年3月10日,天气晴,风速3米每秒,距离300米……”在特战排狙击手王震的训练日记里,详细记录着每一次射击和弹道数据。一本本饱含心血的笔记本,成了中队特战队员训不离身的“传家宝”。

器材稀缺?那就自己动手。中队官兵拎起铁锹背囊就搬进了训练场。训练器材老化,中队有修理能手;射击靶子不稳,中队就自制靶心瞄准;测试数据不准,就研发红外线测速器。两年间,中队白手起家,建成如今方圆几公里、可以满足各类特战训练需求的综合演训场。

底子单薄?那就淬火炼钢。从机动分队到特战分队,不仅是体能素质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专业技能的强化。建队至今,中队组织百余次专业培训。官兵们坚持每人全副武装不少于30公斤、每天至少10公里越野、每周3次武装奔袭。不到3年,中队累计有10支小队被评为“优胜小队”,55人次被评为“极限勇士”,更在与市区支队的比拼中勇夺“魔鬼周”极限训练片区小队第一名。

他们是拱卫上海的坚强后盾

虽隶属武警上海总队,中队官兵却只有在执行世博会等重大安保任务时才能来上海一趟。

远离城市的喧嚣,面对群山的寂静,是每一名特战队员要过的第一关。已经度过三载军旅生涯的特战队员喻远水,刚一入伍时就对特战队员充满向往,通过不懈努力,终于如愿以偿穿上了那套虎斑迷彩服。不过,在那之后,喻远水的心态却悄然发生变化。久居深山,没有城市巡逻这般光鲜亮丽,没有任务一线那般利剑出鞘,特战特战,在这茫茫深山又“特”给谁看?

后来,在执行一次“魔鬼周”任务时,喻远水不慎受伤,战友们毅然接过他的背囊、扛起他的钢枪,齐心协力帮助他完成其余任务,小队也获得“最强小队”的荣誉称号。喻远水这才意识到一名特战队员所应维持的心性。

今年7月,受连日强降雨影响,驻地多处地段出现溃坝、管涌险情,县城几十万居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威胁。得知汛情后,机动中队官兵迅速赶赴灾情最严重的一线受灾区域,负责加固堤坝、添堵管涌、转移群众以及抢运救援物资等任务。面对高出地表十余米的“地上河”,中队官兵用特战队员的“勇士精神”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堤坝,帮助当地居民守护住4个圩口、上万亩良田。彼时,喻远水更加明白了“特战”的含义。

“身为一名特战队员,越是在平淡的环境中越要耐得住寂寞,磨砺心性,锻炼技能,枕戈待旦谋打赢,才能成为祖国的一柄利剑。”该支队副支队长俞晓星说,虽然大部分官兵没有到过上海,但他们都为守护上海的和平稳定时刻准备着。

来源: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