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航天英烈,我们跨越千里看望您——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祭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 发布日期:2023-10-07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里长眠着为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英烈先辈。中国第一座卫星发射场——东方红卫星发射场内的指挥控制室。均糜俊豪摄 制图:张继
安徽省合肥市新四军第四支队东进抗日纪念馆群雕。视觉中国供图
在大西北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屹立着我国第一座火箭发射场——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它曾创造出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第一: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第一艘载人飞船以及第一次“一箭三星”……
发射中心附近有座山叫青山,东风革命烈士陵园北枕青山头,南与神舟发射架遥遥相望。在夜晚执行火箭发射任务时,火箭的尾焰会如同流星一般划过陵园上空,让先辈们看到壮美画面。
今年9月30日是第10个烈士纪念日。为感悟载人航天精神,崇敬航天英雄,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所属的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奔赴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东风革命烈士陵园,看望上海籍航天人、祭扫为航天事业付出生命的英烈。
祭英烈,传精神——
“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1958年,十万大军开进大漠深处,在祁连山以北、贺兰山以西的广阔地域,以“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的壮烈誓言开始了隐姓埋名、艰苦卓绝的发射场建设工作。65年来,一代代航天人前赴后继,付出汗水和热血,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个综合性航天卫星发射中心,同时也是一座现代化的航天城——“东风航天城”。
在发射中心东北约4公里处,有着一座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东风革命烈士陵园,这里长眠着700多名为了中国航天事业奉献终身的英烈先辈,其中不仅有着共和国的元帅、将军,也有科技工作者、普通官兵,平均年龄仅27岁。
9月27日,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一行来到烈士陵园,瞻仰聂荣臻元帅墓和为国防科技事业献身的革命烈士墓,为聂荣臻元帅和革命烈士敬献花篮,深深鞠躬,向英雄们致以崇高敬意。
陵园内,东风革命烈士纪念碑直指蓝天,背后的墓碑群工整地排列成威严的军阵,其中有四块墓碑的主人来自上海,分别是潘仁瑾、庄康臣、帅忠发和黄顺均。在陵园南区安葬的上海籍女英雄潘仁瑾的故事格外感人。她和丈夫,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原主任刘明山都是西北军事电信工程学院毕业,而且是同班同学。为了丈夫的事业,1969年她放弃留校任教的机会,来到茫茫戈壁滩从事计量工作,以满腔热情投入到科研事业中。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载人航天工程上马,作为中心高级工程师的潘仁瑾被授命主抓发射场电磁兼容工作。测试大多在野外进行,无论严寒酷暑,她都坚守在现场。有时一测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吃干粮;渴了,喝几口水壶里的沙碱水。由于不规律的生活和过度的奔波劳累,她多年的胃病日益加重,但始终没有离开岗位。“潘工的女儿十几岁了都没和母亲见过几面,以至于后来都羞涩得喊不出‘妈妈’。”当时发射中心的同事冯作平回忆。
1998年9月的一天,在发射架上进行电磁兼容试验时,她突然口吐鲜血,昏倒在地,被同事们紧急送往医院。
潘仁瑾的病情越来越重,胃癌晚期的她也预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一次醒来后,她望着守候在身边的丈夫,无限依恋地说:“从上海滩到戈壁滩,我这一生的路走得够远了,但我不后悔。假如有来生,我还会选择嫁给你,还会选择航天事业……”
她最终未能等到飞船上天的那一刻,1998年年底,无情的病魔过早地夺去了她的生命。在去世当天,她和丈夫做了一个约定:飞船上天,勿忘相告。
一年后,1999年11月20日,长征火箭托举着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一号无人试验飞船首次访问太空。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此后,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进展迅速,时至今日,已将18名航天员送入太空,并实现了空间站有人长期驻留。
“感触很深,令我非常敬佩!我要把这种精神落实到工作中去,把这种励志报国的情怀发扬光大。我们公司愿意每年捐赠三万元,支持烈士父母祭扫儿女和发射中心寻找无名烈士。”参加活动的上海烈士纪念设施守护崇敬志愿服务徐汇区队队长、上海才众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兰云科是名退役老兵,在聆听完潘仁瑾事迹后感慨万分。
学思想,送慰问——
中国航天与上海的不解情缘
“5、4、3、2、1,点火!”大地震颤,烈焰喷射,9月27日凌晨4时15分,长征四号丙遥五十四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成功,将遥感三十三号04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此次发射的星箭,均由位于上海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也就是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事实上,上海与航天的情缘从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就开始了。在东方红卫星发射场的试验指挥控制室内,还收藏着当年上海电讯器材厂制造的语音调度总机。“看到这些很激动,说明上海一直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是紧密相连的,我们也要将这里的‘东风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学习好,带回去。”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副总队长孙禧领说。
1961年8月1日,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成立,奏响了航天人在黄浦江畔开拓的序曲。60多年来,上海航天从一张白纸起步,到如今参与地月系、行星际的探索,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的许多卫星中都有着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的印记。从风暴一号“一箭三星”,到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一箭二十星”,发射中心见证了“上海造”火箭的搭载能力越来越强。
上海同样也深度参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建设和发展,一批批年轻力量从上海来到大漠,贡献着青春和才智。“我18岁就来东风航天城了,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2年,在这里成长、成才、成家立业。”27日晚,在上海市拥军优属基金会慰问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代表座谈交流活动上,来自上海市闵行区的工作人员石菊明深情地表示,已经把东风航天城当作第二故乡,希望能一直在这里工作生活。
座谈交流中,上海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代表基金会向上海籍的发射中心工作人员代表们赠送了来自家乡的慰问品和中秋月饼,向他们表示关心和问候。“在这里,大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我们就是你们的亲人,你们坚强的后盾。”市拥军优属志愿服务总队总队长张长东说。
“看到家乡人不远万里来到东风航天城,很激动,我要将这股温暖化作动力,为中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来自上海静安区的何银庆表示。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又一代的“东风人”如胡杨一般在戈壁扎根,接续奋斗,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