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与思念:志愿军老兵忆峥嵘 发布日期:2021-02-24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近期在央视播放两轮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将这首当年唱响大江南北的赞歌作为片尾曲,把人们的思绪一下子又带到70多年前那场难忘的战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7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用鲜血铸就的国家尊严,从此写在中华儿女的脸上,志愿军战士在国家危难时挺身而出的无私无畏的精神,从此铭记在中华儿女的心中。本报收到收到两位志愿军老兵来信,讲述了他们独特的战争经历,用事实告诉人们:抗美援朝浴血奋战,用百万“联合国军”覆亡正告世界,古老的中华民族拥有顽强不屈、敢打必胜的意志,决不允许任何列强恣意挑战中国的底线!

炮火中的手术

志愿军40军120师 阳至诚

我是1949年进入军校,1950年来到40军120师,抗美援朝中,我两次赴朝参加医疗救护,“三千里江山”给我留下深刻烙印。

1951年2月,我带领十多名年轻的卫生兵从安东(今丹东)跨过鸭绿江。由于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掌握制空权,我们为了减少损失,主要在夜间行军,尤其要通过三九线上的“卡口”——清川江,进入前方战区。敌人千方百计封锁清川江桥,我们三人一小组,利用敌机轰炸间隙,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过江面浮桥。当时敌机一边往天上打照明弹,一边俯冲轰炸扫射,激起水柱,但志愿军分队凭着机智和勇敢,都顺利地冲到江对岸。那次过江后,部队特意给我记了功。

那时候,朝鲜战局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美军在陆战上讨不到便宜,就以优势航空兵打击我方交通线,以期窒息志愿军后勤,美军指挥官把这一毒辣战法称为“绞杀战”。最艰难的时候,志愿军不要说武器弹药,连救死扶伤的医药器材也十分短缺。为保证前线急需,我们医务兵跟着卡车夜间运输。我军在公路沿途设有瞭望哨,听到敌机飞临时会鸣枪警示,让汽车熄灯停驶,飞机走后,就敲汽油桶,让汽车开灯行驶。不过开车时,司机被马达声响包围,往往听不到警示,必须有人坐在车厢上转达警示,我们医务兵听到枪声就敲打驾驶室,提醒司机关灯,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保证医疗器材补充到前线。

1953年3月,我们师向盘踞梅岘里东山和马踏里西山的美军陆战1师出击。师后勤野战所就设在距前线十多里的坑道内,我所在的手术组用木板搭成手术台,用汽油灯作照明,不停歇地收治伤员,进行简单的外科手术。一天,卫生队洗晒纱布敷料,被美军航空校射机发现,遂指引炮兵覆盖,一发炮弹打到坑道口,造成两死两伤,其中一位医生姓柳,是我的学友及战友,我们同住一个坑洞的一张土炕上,看到他鲜血淋漓、牺牲倒地的场景,我和其他战友们悲痛万分,但我们没有屈服,而是以百倍仇恨去坚持战斗。

正义终于战胜恶魔。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当晚10时,整个三八线上实现停火。我们兴奋万分,高兴得彻夜未眠,高喊:“祖国万岁!我们胜利啦!”不久,我们回到祖国,1956年我光荣退伍,此后一直工作在医务系统,直到1994年离休。作为战争的亲历者,我能生活在今天经济繁荣、人民幸福、国防强大的伟大祖国,亲身感受全国人民对抗美援朝精神的无比崇敬,我想对197653名志愿军烈士说:“祖国永远不会忘记你们的奉献,我们将以你们为榜样,继续跨过‘新时代的鸭绿江’!”

从黄浦江到鸭绿江

志愿军高炮师 张卓

我是一名志愿军老兵,也是新民晚报军界瞭望专版的忠实读者,去年11月8日贵报刊登文章《苏军高炮兵的“援朝岁月”》,不仅展示中苏战斗情谊,还引出非常接“上海地气”的军史佳话,作为亲历者,我想作点补充。

新中国成立时,防空力量弱小,我所在的高炮师基本使用从国民党军缴获的杂牌武器,像法国哈乞开斯式机枪、德国莱茵式20毫米机关炮、日本八八式75毫米高炮,甚至连自沉军舰上拆来的火炮也拿来应急。刚解放时,败逃台湾的国民党军频繁空袭上海,中央军委急调我师参加防空作战,部队一到,时任市长陈毅对我们师长张强生(老红军)说:“你们马上去浦东,守好上海东大门。”部队开到一片人烟稀少、阡陌纵横的水网地带,沿周家渡到白龙港,从外高桥到低沙滩吴淞口部署绵密的对空探测网和火力网,阻断敌机轰炸航路,上海终于有了集中精力搞建设的和平环境,各行各业突飞猛进,敌机有时只能在长江口外的海面上,偷窥一下而不敢轻举妄动。

然而上海空情刚刚稳定,美国侵略者就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高炮兵迅速北上,先保卫鸭绿江沿线的水电站、机场、桥梁等设施,后来进入朝鲜纵深,保卫战略要地和交通线,在战火中成长。作战期间,我们曾与苏联支援的歼击航空兵、高炮兵、探照灯兵协同作战,我们学到很多战术战法,取得不少战果。当年,志愿军高炮兵有个战斗誓言——“大炮上刺刀,人在炮在阵地在,有炮弹就要和敌机拼!只要你炸不死我,我就要把你打下来”!美军飞行员大都参加过二战,经验丰富,战争初期占据空中优势,不光见人就打,连一头牛都要投弹,造成极大威胁。我们不拘泥于苏军教材里“四炮一所”(每个阵地四门炮、一个指挥所)的布阵法,有时候将高炮一字排开,在公路两侧织起火网,专门对付低空飞机,令敌人心惊胆寒。不仅如此,我们还采取真假交织的办法,当美军侦察机出现时,假阵地的高炮先敌开炮后转移,而隐蔽在真阵地上的高炮严阵以待,专打后面过来的美军攻击机群,不少敌机因此掉了翅膀。

1953年朝鲜停战后,苏军高炮师官兵全部回国,武器装备则全部留下,上级指定我师接收,同时接受苏军的技术培训。我们不仅接装苏制高炮,还有师属和团属专用对空情报雷达、连级炮瞄雷达,这些“千里眼”能让高炮炮手在夜间无需探照灯配合也能精确打击,成为全天候作战的防空部队。几十年后,随着喷气歼击机、地空导弹等兵器服役,我们用过的高炮已变成博物馆里的展品。每当我看到这些“钢铁战友”的身姿,总会想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来源:新民晚报